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营商参考》征稿遇冷:破除信息“冷灶台”   点亮地方实践“星光”

来源:本网 | 作者:康桥 | 发布时间 :2025-07-10 | 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津站 康桥

  《营商参考》的征稿函如精心准备的种子,洒向各地政府与主管部门的土壤。然而,令人深思的“冷遇”不期而至:邮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公开电话如断线的风筝无人接听;部门间推诿如同无形的墙壁;更有甚者,对杂志本身及主管主办单位投来疑虑目光。这本是一次展示地方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建设真知灼见的良机,一次凝聚发展智慧的宝贵平台,却意外遭遇了难以言喻的“冰封期”。这本应是经验汇聚的盛事,却意外陷入了某种无形的“冰封期”——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沟通不畅,而是地方治理体系深处某些环节运转不畅、信任缺失与认知偏差的一次集中显现。我们征稿的初衷被无形寒流所冻结,这寒流背后,是亟待我们共同审视与消融的深层梗阻。

  “冷灶台”现象:征稿遇冷的层层迷雾

  面对征稿函,许多部门表现出的并非热情而是疏离,甚至推诿、疑虑,构成一幅令人深思的“冷灶台”图景。征稿函石沉大海、电话无人接听,并非单纯的工作忙碌或疏忽,其背后是复杂的心理与机制因素交织而成。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逻辑: “工作已经够忙,何必再添笔墨?”——这种心态在部分干部心中悄然扎根。经验总结、稿件撰写被视为额外负担,与当下显性、紧迫的考核指标相比,“宣传”常被置于次要位置。某省科技厅一位科长私下坦言:“日常工作考核重在项目落地数和资金到位率,投稿既不加分,写不好还可能惹麻烦,不如不做。”当“不出错”成为潜在优先选项,“不投稿”自然成为最安全的避风港。这种“避责”而非“尽责”的潜意识,让征稿函轻易滑入被遗忘的角落。

  · “枪打出头鸟”的担忧与信任隔膜: 更深层的疑虑在于对“宣传”本身的警惕性回避。部分干部心中盘踞着“言多必失”的担忧:经验写得是否“到位”?是否会被解读为“自夸”?若实践尚存不足,总结是否反而暴露短板?对《营商参考》平台及其主管主办单位的不熟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这个杂志权威性如何?”“稿件用途是否明确?”此类疑问若未得到清晰解答,便容易演变为不行动的托词。当信任的阳光被疑虑的阴云遮蔽,沟通的桥梁便难以架设。

  · “九龙治水”的职责模糊与推诿惯性: 地方经济与营商环境建设本身涉及发改、商务、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税务等多部门,职能交叉地带天然存在。当征稿主题覆盖“促进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这一宽泛领域,部门间极易陷入“这事该谁牵头?”、“这内容主要归口哪个部门?”的争论旋涡。推诿便成为最省力的应对方式,责任在模糊地带中悄然消散。某市在收到征稿函后,发改部门认为应属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则建议商务局主笔,商务局又指出涉及市场监管内容……推诿之间,宝贵经验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