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贸规则加速调整,各国对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加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领域国际合作,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为形成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培育市场、要素和制度新优势提供重要保障。
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分工发展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重要行动,有利于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这不仅彰显了本国政策和国际责任相结合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二、科学研判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新形势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统筹推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稳步出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成功建设运营了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国际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我国长期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地位,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