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200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9亿元,投资完成率90.5%,超时间进度15.5个百分点。项目快速推进确实离不开各项政策措施保障。
首先,我们强化用地保障。济南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清单制”,土地出让前政府部门完成相关评估,出让时一并交付企业,后续无需重复评估,按此模式已出让土地290宗、15400亩,节约企业评估费用4.62亿元。企业拿到“用地清单一览表”可直接进行方案设计办理许可手续,压减建设审批周期3—6月。
其次,持续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今年以来,46个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16.5亿元,325个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近472亿元,41个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3.83亿元。
另外,全力做好项目推进服务。比如我们在国内首创“拿地即开工”并持续优化,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划拨或出让手续办理时间,企业可提前进入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实现设计方案审查环节10个部门25个事项并联审批、一次性出具审查意见,对复杂项目可采取“分段式”办理施工许可,项目开工建设周期缩短3至6个月。近年来,济南市“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智慧表单”、“多诺合一”、“联合验收”等14项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
刘洪昌:数字化已经深度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济南市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影响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
李国祥:举个例子,现在如果想办理商事税务、医保社保、户政车辆、房产及公积金等业务,不需要跑审批大厅,就近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就能解决问题。目前济南已经布设自助终端设备590余台,遍布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街镇、社区(村)、楼宇等场所,实现基层服务场所全覆盖,集成高频服务事项510项。今年以来,自动终端设备已使用74万次,同比增长29%。
这是数字化助力服务触角延伸的一个方面。
济南市从“标准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集成办”“惠企政策一口办”等方面重点突破,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一是持续提升网上办事服务效能;其次,持续优化掌上办事体验;三是持续拓展集成办改革链条。
刘洪昌:行政检查迎检负担重一直是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济南是如何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的?
李国祥:我们坚持刚性约束与柔性执法并重,旨在营造自由便利的开放环境。
首先,推行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出台《济南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办法》,为涉企行政执法提供规范化操作指引,多头、重复、低效检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