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群雁争相归,创业正当时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4-12-09 | 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往日“孔雀东南飞”今昔“群雁争相归”

  ——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的报道

  仲秋刚过,在“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山东菏泽,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组织召开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这是继江西德兴、河南汝州、贵州正安、陕西安康之后第五次召开的现场交流会,旨在通过持续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各地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此次现场交流会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为主题,总结交流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更好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力稳就业、促增收、稳增长。

  搭好创业舞台激发澎湃桑梓情

  “今年已经是我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了。”在调研观摩点,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天厚”)总经理刘冬向本报记者说起了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在了解到家乡菏泽“归雁兴菏”和“双招双引”等利好政策后,2017年返乡与人合伙创办山东天厚。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就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领先的电磁屏蔽材料生产商。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2020年,我们投资22亿元在定陶建设570亩的综合性5G新材料产业园。只用3个月,项目就进入了生产阶段。随后,仅用18个月的时间,通过我们招引的高端电磁屏蔽膜、高端精密真空设备制造等8个优质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创造了‘天厚速度’,现已成为涵盖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大型5G新材料园区。”刘冬介绍,如今,公司已带动就业400余人,吸引42名研发人员、100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园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就业1200余人,年产值5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造就“天厚速度”的关键,是“菏泽态度”。

  记者了解到,菏泽市强化政策供给,让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有支撑”。推出“返乡创业20条”等系列政策文件,在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创业服务上为在外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搭建“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还创新开发“就业创业系列贷”,为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分类别提供30万元、400万元和1000万元的创业贷款。特别是,菏泽市成立工作专班,对返乡创业项目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解决手续办理、要素争取、人才招引等“关键因素”,确保项目顺利投产见效。不仅如此,菏泽市更是注重平台搭建,让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有舞台”。

  “欢迎莅临菏泽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我们基地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于2020年5月建成启用,重点服务菏泽籍返乡创业人员。基地为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三年孵化期,孵化期内享受房租、物业、水电、网络、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六免费’政策……”在9月19日的调研中,听了讲解员对菏泽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的介绍,来自19个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县(市、区)政府参会代表不禁感慨,搭建起完备的舞台,不愁没有好戏唱。

  “85后”的曹县孙老家镇人李字雷,毕业于日本岐阜经济大学,2014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选择回乡创业。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21年创办了有爱云仓电商直播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吸纳返乡创业项目400余个,带动就业4000余人。现已组织全国直播大赛4次,带领50余名主播全国巡播10余场,高峰同场直播主播200余人,单日销售单量破20万单。基地成立以来,累计销售额近6亿元,产品销售量超100万件,让近200个家庭月收入过2万元。

  菏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臧伟介绍,2015年以来,菏泽市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推动在外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取得积极成效。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返乡入乡创业就业50.9万人。菏泽“归雁兴菏”被评为山东省改革品牌。

  在结束了一天马不停蹄的调研后,安徽省临泉县县长王飞虎感触良多,不禁发出了“富贵牡丹美,勤创菏泽意,蓬勃发展势,浓厚兄弟情”的感慨。与会调研代表也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更深入了解各地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情况。

  “头雁”争鸣“群雁”齐飞激活“归雁经济”

  9月20日上午,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正式召开。会场的电子屏幕两侧打出了“返乡创业助发展”“归雁还巢促振兴”的标语。会场参会代表感慨,“像副对联,就差横批了。”随即有人发出“共同富裕”的回应。

  的确,返乡入乡创业让更多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是拓宽先富带动后富的有效路径。

  “预计未来三年,‘健饼’公司将扩展至2000家门店,生态化种植基地扩大到1万亩以上,将直接带动6000余人就业,叫响‘健饼’民族品牌,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增产增收。”健饼煎饼创始人高伟栋在会上交流时大胆地憧憬着。

  能有这样的底气,缘于政府支持这一坚强后盾。被亲切地称为“煎饼哥”的高伟栋讲述,自2017年创立品牌以来,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壮大,2021年,河北省井陉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帮助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50万元,不仅在土地流转、厂房建设、设备采购、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实现了有效扶持,还帮助企业建设了煎饼技能培训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打造了集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和煎饼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煎饼产业园,让企业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如今,健饼煎饼已经在省内外拥有630家连锁门店,年客流量4500万人左右,年需小米100万斤、玉米60万斤、花椒5万斤,直接带动600余人创业、2000余人就业,并通过生产合作社等方式集中连片带动当地5000余人在家门口从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煎饼相关产业,每人年均增收8万元。”

  “煎饼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成功,是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山东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促进‘省市县乡’四级联动,释放‘赛学试树’四种效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涛在交流发言时介绍,山东在省级层面,布局建设148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家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140余家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对符合条件返乡创业者提供场地补贴、税费减免等全要素创业服务。同时,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振兴“头雁”项目、齐鲁乡村之星等各类培训,累计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1900名、齐鲁乡村之星3268人、高素质农民4.6万余人,切实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庆红介绍,近年来,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做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累计回引超45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超200万人就业,“归雁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平江坚持把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作为兴产业、促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强联络、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实现了在外务工人员由‘孔雀东南飞’到‘群雁争相归’的转变。”湖南省平江县县长彭方建介绍,平江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群雁”齐飞。近3年来,吸引返乡创业6.8万人,新增经营主体2.26万家,带动就业23万余人,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

  安徽省临泉县县长王飞虎介绍,临泉县始终把创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狠抓主导产业培育,2023年主导产业产值超200亿元,以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同时还大抓产城融合发展,2023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9平方公里,“两区三园”实现产值141.7亿元,有力促进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浙江省桐庐县副县长李世豪介绍,近年来,桐庐县聚焦政策、平台、模式、服务等环节,着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自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创业主体32000余个,累计新增带动就业6.8万人。2023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7232元、42843元,年均增长4.6%、6.6%,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7,较2022年下降0.03,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夯实了基础。

  直击“痛点”“难点”实现创富带富共富追求

  “在交流会上,各地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返乡入乡创业代表分享的创业历程和感受,讲出了我们对创富、带富、共富的不懈追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应雄在会上作总结发言时,对各地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作出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

  他表示,目前,返乡入乡创业呈现多元化、特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创业人员素质更高、产业引进更准、服务保障更实、促进就业更充分。“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如果按照1:5的比例带动就业测算,预计吸纳了约6500万人就业。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逐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助力人才生根发芽方面,各地积极招引各类人才,既在“引凤”上用心,强化人才返乡激励,也在“筑巢”上发力,完善服务保障制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如安徽省临泉县连续17年开展“接您回家”行动,浙江省桐庐县创新推出村书记择优纳编等机制。

  在构建完备支撑体系方面,各地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公共实训基地等资源,推动各类园区整合建设、改造提升,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返乡创业平台支撑体系。如江西省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群体建设128家创业孵化基地,28家返乡创业园;贵州省整合各类资金,累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46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等。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各地强化政策精准扶持、促进服务扩面提质,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更好激发创业人员和企业的动力、活力、竞争力。如山东省深入实施“创业齐鲁十大推进行动”,为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政策支持;吉林省敦化市立足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优化服务功能,制定工作标准,帮助返乡创业人员享受创业政策“只进一次门”等。

  在扩大资源禀赋优势方面,各地在引进创业项目时更加注重统筹规划,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区位条件、劳动力优势等,坚持优中选优,确保引进来的项目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菏泽曹县的汉服、陕西安康的毛绒玩具、重庆奉节的眼镜、四川苍溪的雪梨等,都成长为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等。

  在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方面,各地坚持就业优先、富民优先,大力支持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落地,催生出更多本地化、低门槛、工农“两不误”的工作岗位,有效带动当地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如山东省菏泽市开展“一县一品牌”培育行动,打造出“曹县电商”等10个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近就地就业62万人,年创经济效益310亿元等。

  会议强调,当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已由“试点探路”转向“有序铺开”,面临难得机遇,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受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影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仍受到融资难、招人难、配套难、用地难、服务难的“痛点”“难点”制约。对此,既要看到机遇,又要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会议认为,下一步,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创业领域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搭好创业台、激发桑梓情、唱好家乡戏,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青年、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努力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方”“就业一人、稳定一家”的良好局面。一是坚持持续发力、循序渐进,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坚持产业带动、内力驱动,注重发挥特色优势;三是坚持乡情招商、精准招商,注重做好引凤还巢;四是坚持政策支撑、优化环境,注重软硬建设并举。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大有可为、正当其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