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征稿千篇不如服务一件《营商环境》需要更多行动派

来源:本网 | 作者:于杰 | 发布时间 :2025-07-21 | 14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于杰一家小微企业在七八个部门间辗转盖章,创业者为同一份材料奔波三天,政策文件堆积如山却无法落地——这些场景仍是当前营商环境优化的现实痛点。当各类媒体和机构热衷发起“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征稿时,《营商参考》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拒绝空泛征稿,要做政企协同的行动派与连接者。

  征稿热潮下的冷思考,文字盛宴难解企业饥渴。当前各类“优化营商环境”征稿活动层出不穷,却陷入了三重困境:

  1、信息同质化:大量文章重复着“放管服改革”“数字赋能”等宏观概念,如某省征文收到数百篇稿件,却鲜少触及“政策兑现难”“跨区域协调不畅”等真问题;

  2、形式化陷阱:霍邱县企业反映,当地虽有回归经济政策,但因申报审批手续繁琐、帮办举措未落实,导致企业家“看得见政策摸不着红利”;

  3、视角单一化:某区营商环境体验官一针见血指出,传统调研常被“合规合理”的流程包装掩盖矛盾,对“部门数据壁垒”“监管权责碎片化”等体制痼疾避而不谈。

  当某市征集到127篇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论文章时,当地企业却因信用修复系统无法兼容国产操作系统而被迫往返政务大厅5次。这种纸面改革与现实痛点之间的鸿沟,正是《营商参考》拒绝加入征稿大潮的根源。

  营商环境优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车间厂房、办事窗口、数据系统中寻找答案:

  1、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医保局的实践印证了沉到一线的价值。工作人员主动下沉企业,开展“政商沙龙”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医保参保难题。发放政策宣传单300余份,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让政策从“文件库”走向“应用场”;

  2、潜江的刀刃向内改革更具说服力。通过重构“教育入学一件事”流程,调用证照数据14万次,家长实现“零跑腿”;建设“1+N”综合窗口后,退休手续从133天压缩至3天,跑动次数减少90%。

  这些实践揭示一个真理: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企业才能找到答案。政企纽带的核心价值,在“解码器”与“手术刀”间精准发力。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专业媒介,《营商参考》的核心价值不是征集论文,而是当好三种角色:

  1、政策解码器:针对企业反映“政策大海捞针”的困惑,借鉴潜江“惠企直通车”模式,将湖南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清单、税费减免标准等专业文本转化为“一图读懂”,让企业秒懂政策红利;

  2、问题手术刀:学习大足区营商环境体验官做法,组建“暗访体验团”实地测试办事流程。当发现信用修复需重复提交材料时,推动罗山县推出材料自动压缩工具、图形验证码等7项系统优化措施;

  3、创新连接器:效仿泰州《12345·政风热线》建立“受理—督办—跟踪—反馈”闭环机制,今年推动解决800余件企业诉求。通过搭建“厅局长直通车”栏目,让企业声音直达决策层。

  4、从历史包袱到未来动能,破局需要“动真格”,营商环境的深层顽疾,往往藏在“合规”外衣之下:

  1、涉企历史遗留问题是典型硬骨头。甘肃曾梳理出129件“老大难”问题:有企业因政策变更导致土地手续“悬空”,有项目因部门推诿十年未办产权证。该省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以“谁跟企业过不去,我们就跟谁过不去”的决心,推动87件问题实质性化解;

  2、资源错配困局更需智慧破题。襄阳自贸片区曾深陷“厂房闲置与项目无处落地”的矛盾。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下,当地建立“厂房资源数据库”,为生物科技企业精准匹配废弃厂房,3个月变身高端实验室。

  这些案例证明:解决真问题需要真碰硬。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多元参与的生态系统,营商环境没有旁观者,当某地企业家在《营商参考》组织的座谈会上拍桌质问:“为什么免审即享清单里没有小微企业?”第二天,当地工信局便启动政策适配性评估。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对话,远比百篇征稿更能推动变革。

  《营商参考》拒绝成为纸上谈兵的论坛,要做营商环境的“体验馆”、政企对话的“翻译器”、顽疾破解的“手术台”,行动者的故事,永远比征文里的蓝图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