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情报
Business Intelligence

时政要闻 News

《以法之名》破冰司法监督:法治利刃如何重塑营商生态

来源:本网 | 作者:康桥 | 发布时间 :2025-07-17 | 94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津站 康桥

  一、破冰之作:司法系统的自我革命

  “十一检察部,干什么的?”

  “收拾咱自己人。”

  《以法之名》开篇这段冷冽对话,如手术刀般剖开司法系统的华丽外袍。剧中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从圆滑世故的“蔫人”蜕变为孤勇破冰的“快刀”,其角色弧光映射出法律人在职业信仰与生活困境间的撕裂。剧情以“万氏集团涉黑案”翻案为引,揭开司法系统内部渎职、包庇、权钱交易的脓疮——检察官被害、证人被枪杀、冰层下的尸体,这些尺度空前的镜头不仅挑战观众心理极限,更直指“司法程序不公将摧毁法律公信力”的终极命题。

  创作团队耗时三年“死磕”剧本,七易其稿,奔赴四省十几城采访超百位检察官,甚至因专业认知不足多次推翻重写。这种“沉浸式采风”铸就了剧集的现实筋骨:剧中“检察官被围猎”的情节直接取材真实案例,展现腐败如何以“温水煮青蛙”方式侵蚀信仰。而剧集开播当日(2025年6月24日)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艺术与现实的共振昭示“刀刃向内”从屏幕照进制度。

  二、双面镜照:政治生态与营商环境的时代互文

  《以法之名》的深层价值在于揭露权力与资本的勾连链条:

  · 腐败的共生逻辑:公安局长许言午的“明哲保身”、检察官李人骏为升职急于结案的功利心态,揭示个体妥协如何演变为系统溃败。现实中,纪检监察机关整治的“吃拿卡要、逐利性执法”恰是剧中情节的注脚。

  · 企业的法治之痛:当剧中企业家被构陷为“黑社会首领”,现实中的郴州北湖区企业正因“乱收费”支付数万元“服务费”;而延安市推行“扫码入企”后,企业迎检负担骤降65%。这种互文证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剧中症结与现实整治对照表

  剧中暴露的症结现实中的整治举措

  司法人员被“围猎”宁夏《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规范交往边界

  多头执法干扰企业经营甘孜州“天府入企码”实现检查频次降65%

  维权成本高昂广东涉企行政复议为企业挽回10亿元损失

  三、人性纵深:情法撕扯中的职业信仰

  该剧突破传统正邪二元叙事,以“全员嫌疑人”的复杂生态构建现实主义美学:

  · 洪亮的困境:被威胁“我们知道你女儿在哪个幼儿园”、妻子哭求“脱下制服”,展现正义的代价可能是至亲安危。检察官金嘉悦观后慨叹:“打铁还需自身硬”,道破司法自我净化的核心。

  · 反派的灰度:万海在法庭翻供时的绝望嘶吼、律师张文菁坚持“万海无罪”的职业坚守,甚至腐败司法人员引用法条自辩的扭曲心理,均揭示司法腐败对人性的异化。

  王劲松饰演的角色仅三秒镜头,一句“必须查”却掷地有声;蒋欣含泪高呼“司法机关就是你的后盾”时,人性微光在法理裂缝中迸发。正如总制片人高金玺所言:“当创作回归对人的凝视时,专业性与大众性彼此成就。”

  四、社会回响:从屏幕到制度的穿透力

  《以法之名》的热播(央视收视峰值3.1369%,豆瓣7.8分)催化了法治意识觉醒与制度变革:

  · 公众法治教育:弹幕中“尺度封神”的惊呼,折射艺术化腐败揭露的启蒙价值。剧中“水果箱藏现金”“海鲜箱塞贿赂”等细节,让抽象的法律监督变得可感可触。

  · 职业信仰重塑:一位检察官观后坦言:“洪亮那句‘执法者更应被约束’,让我再次触摸检徽的重量——它不仅是职业标识,更是悬于心头的明镜。”

  · 营商环境优化:在剧情收官之际,荣昌区231家规上企业试点“承诺免检”,东莞“法律明白人”深入工业园区;乌海市建成“一件事一次办”掌端审批系统,归集政务信息2.2万条,为企业扫除170个法律风险点。

  结语:提灯破冰,法治星火照亮长夜

  “公平、正义、真相,都是学院书本里说的理想状态,生活不是,生活是活着。” 这句贯穿全剧的独白,道尽法治之路的艰难。当洪亮们在荧幕上刮骨疗毒时,现实中的最高检侦查厅已挂牌运转——艺术想象终成体制突破的预言

  《以法之名》如一柄悬于权力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昭示:真正的法治精神,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敢于自我救赎的清醒。当司法者以法为名向自身开刀时,法治的星光才真正刺破长夜,照亮每一个市场主体对公平的渴望,也照亮我们共同奔赴的清明未来。